提及了:
- 張曼娟的《煙花渡口:張曼娟小說精選》
- 《星際大戰 STAR WARS》
- 陳凱歌導演的《梅蘭芳》
- 電影《入侵腦細胞》
- 《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1》松岡圭祐 著
- 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》Allan G. Johanson 著
- 維吉尼雅・吳爾芙《自己的房間》
- 班·史提勒自導自演的《白日夢冒險王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
剛剛才看完張曼娟的《煙花渡口:張曼娟小說精選》(真的只是剛剛,熱騰騰的),於是就從這說起吧。
因為我不太看愛情小說,所以其實有些排斥,但稟持著該多了解台灣作家的信念,因此還是看了下去。
如果你很喜歡愛情小說,那麼或許可以試看看張曼娟的小說。
《煙花渡口》如副標所言,集結了張曼娟各時期共14篇的短篇小說,其中有奇幻,也有很言情的,雖然故事內容有些不同,但張曼娟的文字真的很優美,敘述很美,形容很美,文字氛圍輕柔,容易閱讀,沒有太過繁雜的旁枝雜節。
或許跟不同時期所寫的作品有關係,有些故事的文字使用較為活潑,有些則是滿滿的抒情。
我想,若是在國中時候遇見張曼娟的小說,或許會很喜歡吧?
再往回推了一點,我終於看完《星際大戰 STAR WARS》六部曲了!
因為拍攝順序是四五六一二三,所以我也是跟著這樣的順序看下去,因此呢,當我最近看完三,就起了股好想再看一下四,看一下第一次看時沒注意到的細節。
看完第三部曲,感覺這《STAR WARS》是安納金・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傳記啊!從他小時候屁孩聰明時期的故事說起,講到後來成為了達斯・達維被兒子殺死的結局,看!編劇為這個角色鋪了六部曲的生平啊!
(話說,我很好奇,因為最開始拍的是現在的第四部曲,所以安納金的故事是一開始就設定好了呢?還是之後才補設定的?)
說起來,就像七龍珠裡的悟飯一樣讓人惋惜,安納金小時候好可愛啊~為何長大就變那樣了呢!
老實說,我每次看《STAR WARS》時(不管是哪部曲),我都搞不太懂派別政權問題,只知道一開頭就有什麼戰爭,於是就這樣發展下去了(啥)。
而且,編劇好愛徒弟殺師傅的梗啊!
最後,裡面關於外星種族還有科技的想像好棒!
我還看了陳凱歌導演的《梅蘭芳》,之前看完《霸王別姬》,覺得裡面的情感在看完後久久無法拖離(最開始的小豆子好媚!糟糕,我是不是偏愛小朋友⋯⋯),但是《梅蘭芳》就沒有了。
《梅蘭芳》我最喜歡的片段是第一段梅蘭芳與十三燕師徒比戲的部分,而到了看完後,我才發現原來孟小冬是女主角!
而且因為上學期才看完《霸王別姬》,所以就覺得有幾幕的取鏡有既視感,但這二部都是在講京劇,時代也差不多,所以也是無可避免的吧。
不過裡面有一幕很有趣,就是梅蘭芳到紐約去表演,但是因為東西方觀戲的習慣不同,而造成了緊張的氣氛,說起來,現在去劇場看戲,看到精彩處大家會大笑或鼓掌,這是屬於東方式?
電影《入侵腦細胞》,國小時(應該是三或四年級吧),跟著哥哥姊姊們一起看,於是可能是造成了我恐懼玻璃淋浴間還有覺得受洗很可怕的原因。
是誰讓現在片盒上標著限制級的片子給十歲上下的小朋友看啊!
不過再看一次,我還是很喜歡啊~(是的,雖然造成了我的恐懼,但是我看完後還是頗愛的)
後來查資料,才知道原來片裡很多畫面是有取材的啊。
只是小時候的我,到底看懂了哪些啊!?
小說《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1》松岡圭祐 著。
學校圖書館竟然有!這是我看的原因。
目前我只看了第一集,第一集與第二集是上下集關係,查了下資料,有想要收的碰由,這是個大坑,好像至少有到二十集?還是超過了?
文字敘述很乾淨俐落,女主角凜田莉子是個身材好的美女,天然呆少根筋,受人幫助後學會了記憶方法,於是成為了移動型資料庫(兼具優良的觀察力),男主角(?)小笠原,看完第一集後,好感度0,好像也沒什麼用處?就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了。
是說,我很討厭文案形容莉子的詞「傻妞」,這純屬個人好惡。
啊,對了,因為就如上述而言,有講了很多記憶方法,還有會說些很多較專業的知識(?),對這方面,其實覺得有點不太喜歡。(但撇除記憶方法,專業知識不是推理小說常見的嗎!為何在這部會覺得突兀?或許可能是不正確的讀後印象吧?)
社會學的書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》Allan G. Johanson 著
講了一些社會體系與生活的關係。
之前上過關於社會學的課,上課的時候老師問了個問題,說我們的節日有什麼偏見(還是歧視?有點忘了正確的詞)嗎?那時覺得節日就節日,能有什麼問題?但是老師的答案卻讓我震驚了,老師說,我們的節日是以漢人文化為主,為何我們不過原住民的豐年祭等等呢?因為這個社會以漢人為主。(同樣,我忘了老師說的正確的詞,因此只是取大概的意思)
因為太過習慣,而沒有察覺到問題所在,這實在很可怕。
而這次閱讀完這本書後,受到的影響是,我無法看到「發現新大陸」這詞而不覺得刺眼了。
因為在哥倫布「發現」新大陸之前,美洲大陸上已經有人居住了,而且那大陸一直在那,憑什麼說「發現」?這又是一種視角問題,真的很可怕。
前陣子發現語言和文化的關係,現在則覺得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文化下的影響,我們創造了文化,文化創造了我們。
對了,還講到,貧窮的原因。如果是體系上造成了一定有很大部份人只能得到少部分的資源,那麼該問的不是為什麼那些人不力爭上游,而是該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系存在。
總之,感覺視野又開闊了點。
維吉尼雅・吳爾芙《自己的房間》
意識流很可怕,是我看完吳爾芙《海浪》後的感想。然後想說《自己的房間》在講女性與文學,應該不會意識流很可怕吧?結果,誰知道,還是好可怕!更讓我崩潰的是,這是集結吳爾芙去兩所女子大學演講時的內容而成形的書,為什麼演個講也要意識流啊!
吳爾芙認識好多作家,這是我在看的時候拼命翻註釋時的感想,真的超多。
還有,在最後吳爾芙有跳出角色直接講述自己的想法,這時的吳爾芙好親切啊!為何不一直保持這個樣子呢!
吳爾芙在書中講到,女性擁有自己的房間、自己的財產,是女性若要創作的必要品。因為
心智自由,端賴物質供應。詩歌創作,端賴心智自由。 頁一八八就算莎士比亞有個才能不下於他的妹妹,在當時的環境裡,她也無法像她哥哥一樣大展才華。
另外,與《見樹又見林》的論調有點不謀而合,吳爾芙在書中說道,就算女性以往被男性視為沒有知識、不可能成大器,也不要仇視男性,因為他們就是被這樣教育的,而這些教育是有缺陷的。
我們怎麼思考,都跟塑造出我們的社會有關。
最後在說個在暑假看的電影吧,班·史提勒自導自演的《白日夢冒險王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
好看!有機會請務必去看!很久沒有滿懷期待進電影院,最後又心滿滿的出來了。
全片裡印象最深的部分倒不是主角到處冒險的地方,雖然也真的很棒,畫面加上音樂,還有轉場的特效,很棒!(現在腦子裡浮現了音樂還有冰島美景!)
而是最後主角對那個新來的主管說的話,大致上好像是,雖然你可能有上頭的壓力,但可以不要這麼討人厭嗎?
態度真的很重要啊,人際關係很重要啊!
(在看了史蒂芬・史匹伯導演的《辛德勒的名單》後,更是深深的這樣認為,人脈超重要啊!這部也很推!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