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》致那需要寫週記的日子

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》
大頭春(張大春)  著
聯合文學
我認識張大春的時間,是在高三確定推甄中文系(或是前後?)那時。當時因為想找些較正式的中文書寫的小說來看,我在學校附近的書店,逛著現代中文~區(?),然後見到了一本書《我妹妹》,當時對張大春這名字很陌生的我,犯了個很好笑的誤會,我以為這本書名是「我妹妹    張大春」。是的,我把張大春這個作者名,也加進書名中,而且還在疑惑,欸?這本書的作者是誰?
(最近發生類似的誤會是卡夫卡的《審判》,稍一不注意,又看成「審判卡夫卡」。)

而「大頭春」也是在《我妹妹》那本書裡,才第一次聽到。不過高三那個時候,我對誰是大頭春沒什麼興趣,反而對知道了《我妹妹》這本書有個相關著作感到困擾,但是困擾其實也沒持續多久,因為在那之後,我就死馬當活馬醫(?)地翻開《我妹妹》,並且閱讀完畢。
直到最近,我在逛圖書館時,才又看見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》,想說來補完大頭春吧!就借了出來。(雖然途中有為書籍骯臟與破損狀態遲疑了會)

在近四年後,閱讀「我妹妹」的哥哥的故事(是這樣沒錯吧?),我已經差不多忘記《我妹妹》的內容了,記得的僅有幾句話,還有妹妹似乎很瘋癲的印象?
因為什麼也記不清楚,所以,不要再說妹妹如何了,來進入主題「大頭春」吧!

既然書名是「生活週記」,全書也確實是以「週記」寫成,總共分成「一週大事」、「重要新聞」、「生活檢討」、「學習心得」、「導師評語」(寒暑假時沒有),偶爾有「錯誤訂正」(錯別字罰寫十遍)和「我的抗議」、「我的意見」、「我的評語」。

書中週記時間是從「80.6.23~80.6.20 - 81.6.21~81.6.27 」,時間剛好一年。
我在看的時候沒有很注意日期,所以直到最後一篇週記時,忽然發現,誒?怎麼沒有了?再翻了翻書頁,才恍然大悟,啊啊,原來這是一年份的週記啊!
如果不是發現時間上的限制,不然真的會有種,怎麼突然就結束了呢?的困惑。

一翻開書,我就看到了讓我覺得很熟悉的圖案,(小四)。
前陣子我才看完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而且在看完之後,也畫了幾個(小四),所以看到書中大頭春的臉孔即是(小四),真有種,「我懂我懂」的感動啊。
也因此推測,書出版時應該是跟電影差不多年代吧?剛剛去查了下,推測正確!
(小四)圖:
想知道這圖的奧祕,就去看楊德昌導演的電影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吧!
p.s. 片長近4小時。
pp.s.圖是我隨意用電腦畫的。


因為週記形式,所以會有當時的新聞,我覺得這頗有趣的。
像是裡面出現的國民大會,蘇聯的解體(還是是途中?),總統民選的決定,而且,竟然還有核四問題!(原來這從那麼久之前就在吵了!?)都是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的幾段文字(除了核四),對我而言那是既定的歷史,但是在書中的年代,那些都是大頭春正在面臨的新聞,這有種看見什麼長輩少年時寫的日記的感覺(但我不得不吐我自己的槽,就某些方面來說,確實是這樣)。

國中時是每天在聯絡簿上寫札記,我還記得有過太累時寫札記,但卻寫出一篇鬼畫符的情形(老師沒有退件真是太好心了),高中的時候就是週記了,雖然從日,變成了週,但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情況還是沒有解決。(而且還會有些事情是不想寫出來的,畢竟觀者可能不只老師,還有偷翻的同學)
但說到這點(週記內容的選擇),大頭春倒是全都寫上去了,舉凡他好像喜歡上了誰,與朋友間的吵架,父母的吵架、離婚,政治意向,這些通通都寫了。
雖然這對讀者來說,是很理所當然應該出現的內容,但是,該說大頭春是個有話直說的人嗎?

說到週記內容,「導師評語」也頗好笑的。
該說是標準的官方回應嗎?
有時大頭春用字太過粗俗,導師就會回說不要用那些字,還有拜託大頭春不要再寫那麼多錯字,或者如「不雅之事不可寫入週記或作文中」,不要懶得查字典以注音符號混過去等等等等。
而碰到那種比較敏感的話題,卻又避而不談。(有時還會想說,「導師評語」沒有任何話,這是有給老師看嗎?)

雖然通本書的用字遣詞,語氣什麼的,都是個青少年沒錯。(一開始還不清楚大頭春年紀(國二)時,還以為是國小高年級,感覺起來,真的頗稚嫩的。)
但是在這些淺白文字之間,還是藏著作者的想法,所以雖然通本是一個國二生的週記,但有些句子還是不時讓人拿起筆趕忙記下啊。

看完整本書後,我覺得這很適合推薦給國高中生看,單篇單篇的形式,可以輕鬆閱讀,而書裡看起來簡單平凡的內容,或許可以引起學生思考些什麼,或是一起抱怨跟書裡情況很合的現實狀況,又更為單純的,讓他們多閱讀一本書,多認識一位台灣作家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