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《時間的女兒》 約瑟芬・鐵伊 著 Josephine Tey 漫遊者文化出版 圖片來自博客來 |
在閱讀這本書之前,還請先看一看封面的人物畫像,你覺得他會是個怎麼樣的人呢?(未分割版,wiki 連結)
(我直到開始寫心得後,才發現原來書裡的第二頁(沒有頁碼處)有完整的畫像啊⋯⋯)
因傷在醫院修養的倫敦警官葛蘭特,無聊之中見到了友人為他帶來打發時間的畫像。
他直覺對方有著大法官的面孔,卻沒想到畫中人是歷史上的惡人——理查三世。
不甘心自己竟然判斷錯誤的葛蘭特,開始著手調查理查三世,不過隨著他逐步的翻閱歷史記錄,葛蘭特發現傳統上對於理查三世的記載,好像哪裡有點奇怪?
全書都只發生在葛蘭特待的病房裡,不過閱讀起來卻有著歷史的磅礡感,雖然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題,但是一點也不無聊喔~
書名是來自英國的諺語「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, not of authority.」(真相乃時間之女,而非產自權威)(引自書封)
之前去聽了一個講座,忘了講者是檢察官還是什麼職位,大概說了,自從從事這工作後,就不相信「真相只有一個」的這句話,只要事件發生後,真相就不止一個。
在看《時間》這書時,讓我想起了這講者的話。
雖然大家說「時間會證明一切」,不過關於歷史,大家也都明白這是勝者所寫的關於過去的記載。那麼,到底是「時間」比較厲害,還是「權威」比較厲害呢?
感覺這是個很敏感的問題啊(笑)
書裡講述的是英國在十五世紀中期所發生的「玫瑰戰爭」,主要就是金雀花王朝後裔分成的兩個家族(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)在爭奪王位,因為這二個家族是用紅玫瑰(蘭開斯特)和白玫瑰(約克)當家徽,所以被稱作「玫瑰戰爭」。(wiki「玫瑰戰爭」)
而書中主要被討論的主角「理查三世」是約克家族的人。
在1461年,「理查三世」的哥哥「愛德華」佔領倫敦稱王(稱愛德華四世,建立約克王朝),「理查三世」也對他哥哥宣布忠誠。
在他哥「愛德華」去世後(1483年),因為「愛德華」的正統繼承人(也就是長子)「愛德華五世」才13歲,(次子李察11歲),所以由「理查三世」來攝政輔佐「愛德華五世」。
不過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,使得「理查三世」的名稱變為了惡人的代名詞。
其中發生了一些事,不過最主要的就是,歷史上記載,原來是來攝政的「理查三世」,將哥哥「愛德華」的二個兒子給囚禁在倫敦塔裡(被叫做「塔中小王子」wiki連結可以看到畫家為事件畫的畫),緊接著,這二個王子就失蹤了。而眾人多半是相信(故事也是這樣流傳),這二個王子是被「理查三世」派人謀殺掉的。
而「理查三世」統治的王朝只持續了兩年,之後他就被蘭開斯特家的亨利・都鐸擊敗,稱作「亨利七世」,於是「都鐸王朝」開始,玫瑰戰爭也正式結束。
上述的簡短描述,我想,大概應該可能沒有錯誤吧⋯⋯,雖然是照著看書的記憶(微薄)、《時間》一書的導讀、手邊有的歷史書、和幾乎看不懂的wiki寫成,雖然省略了一大半的人名,但應該是沒什麼錯誤的地方⋯⋯應該⋯⋯
對了,我推薦在閱讀前先看第六頁開始的唐諾的導讀「時間的難產與不孕」,有簡短的歷史敘述,也沒有暴雷。
是說,我怕被雷到就沒先看,對英國歷史只覺得「玫瑰戰爭」好像有聽過,「都鐸王朝」這名詞有點熟悉的我來說,看得真有點頭暈目眩。
不過後來硬是把書中敘述的關係記住,並且為了不把人名忘掉一口氣閱讀完後,還是覺得還不錯滿足的啊~
《時間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,如果把論文寫成小說,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?
又或者可以說,如果警察來研究歷史的話,可能會這樣進行吧?
一些看似沒關係的元素摻和在一起,真的很新奇,而且我超好奇作者是從哪裡得到這個題材啊?這還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素材。
不過可以把它統籌,並寫成推理小說的作者實在是太令人佩服了。
雖然這本書的特點就是,作者是依據現有的歷史資料,來推翻傳統上的歷史認知(不過在作者之前,就有零星學者這麼做過書中所探討的問題了),在看的時候與看完後都相當佩服作者(可是也看到了覺得作者引用不夠扎實或多的感想,只是如果全書一大堆引自什麼什麼的註記的話,或許會有點過於沈重?)
只是對於葛蘭特(咱們的安樂椅警探/研究者?)獲得資料的方法我還是有點想吐槽。
葛蘭特在書中是跟一個美國來的研究者一起合作,葛蘭特主要負責推理,並向美國研究者要求他想要什麼樣的資料,於是過了幾天還是一段時間,研究者就拿著葛蘭特想要或是對研究有幫助的資料出現了!
不,我懂因為《時間》第一人稱的訴說者葛蘭特住院所以會這樣無可奈何,再加上如何查找資料一點也不是重點,又或者那名研究者搞不好是個查資料天才,只是,看著看著一直不斷好像很順利地冒出的資料,我真的好想也有個那樣的幫查資料專家喔~
另外,關於葛蘭特開始調查「理查三世」的事跡的起因,畫像中的人的長相與葛蘭特心中的惡人長相不同這點。
或許其實不用那麼在意這點,因為常看過那些故事中,見識廣的人會有自己的判斷人的方法,但因為書裡稍稍提到將長相分類的念頭,這讓我想到在十九世紀流行的顱相學,不過《時間》是二十世紀的書,應該是沒有關聯吧?
也就是說,其實看到葛蘭特如此執著在「理查三世」的長相,就讓我不禁想說,沒聽過人不可貌相嗎?(不過書裡是說,雖然善良的人也會犯案,但有些類型的案件不是這種人會做的,其他以此類推),又或者,你看的是畫像啊!會根據被畫的那天有所不同,還有畫師的因素也很重要啊!
之類的吐槽。
只是,《時間》裡葛蘭特最大的困惑應該是,他在不知道這幅畫像是「理查三世」之前,覺得這個人長得一副法官的樣子,但是在知道他是「理查三世」之後,卻只覺得這個人是個壞人。
於是,葛蘭特不斷問向每個他可以問到的人,他們覺得這幅畫像中的人,究竟是怎麼樣的人?
而不同的人,則有著不同的答案。
對了,《時間》中還出現了一個名詞「東尼潘帝」,這原是指威爾斯南部的一個地方。
聽說在1910年時,政府動用軍隊射殺爭取權益而罷工的威爾斯礦工,於是造成了血腥鎮壓。當時的內政大臣溫斯頓・邱吉爾(Winston Churchill)還要為此負責,而這件事大家都會說南斯威爾永遠不會忘記東尼潘帝。
不過事實上,這個血腥鎮壓根本沒發生。政府事實上雖然有派人去管制,但卻只是一批普通的倫敦警察,而所流的血,也只有幾個人流了鼻血。
而此次事件,當時在場的每個人當人都知道所流傳出的是假消息,但卻沒有人出來發生,作者在書中稱此種現象為「東尼潘帝」。
關於此類事件,《時間》裡還有提到其他幾個。
看到這裡,讓我想到「莎韻之鐘」的故事(wiki連結),忘了從哪聽到(或許是課堂中),這個故事好像也是假的?
我想大家都很知道,政府會為了自己,而捏造或掩蓋一些事,不過在那個事件中,參與其中的人卻又因為不同的原因保持沈默。
「東尼潘帝」,或許正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周遭吧?
(不過我最好奇的是,書裡提到的「東尼潘帝」到底是不是真的呢?)
關於真相,時間到底可不可以帶來一切?
我曾經想過,如果發生了一件事,他以我無法接受的方式被記錄下來,現下的我會覺得難以接受,不過到了很久以後,那時的人們卻會把它當成事實理所當然的接受。
那麼關於這件事,我該不該感到那麼難以接受呢?
(就這件事而言,當然很多人會無法接受,甚至起而反抗)
或許正如先前提到的講者所言,當事件發生以後,真相就不止一個了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